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照顧情緒,愛自己

幾年前在醫院遊戲室,一個小小孩正在接受評估,孩子依靠著媽媽,小心地觀察圍繞著他的大人們。治療師們拿著玩具,輕輕地搖晃,引起孩子的好奇。孩子盯著看,手還抓著媽媽衣角,但身體離開媽媽往玩具的方向靠了一點,然後似乎有那麼點不安,回頭又靠上媽媽,頭埋進了媽媽的肚子裡,媽媽不慌不忙地輕輕得拍了幾下他的背,等待著。一下子,孩子的頭抬起來,再往玩具那裡看,媽媽輕輕推推他的背,說「哇~那是什麼啊」,孩子一股勁地往前爬了幾步,然後突然停下來,像凍住了又像突然沒電了,他坐下來猶豫地回頭看看媽媽。媽媽在原地,注意到他回頭了,對他淡淡地笑了笑,手指了指玩具的方向,像在說「哦,媽媽在這裡喔,沒事啊,去看看那個有趣的東西」,孩子像無線充電了一樣,再度往治療師的方向去…



這一陣子讀「正念療癒力」,裡頭的幾句話,讓我想起那樣的場景。

書裡頭的話是這樣寫的:

「我知道情緒風暴來來去去,負面情緒在心中徘徊不去確實讓我吃足苦頭,我正在體驗這一切。但在此同時我也明白,成長改變的能力、超越傷痛或極度失落的能力,並非取決於外在資源、機會或外求,他們本來就在這裡,在我心底,就是現在」


「以接納的態度來看待情緒,以問題導向的因應之道來面對環境」


到底所謂的「情緒會來來去去」,「療癒取於內在,而非外在」,「接納情緒,但以問題導向因應環境」,是什麼呢?

如何保證情緒會走?很多時候,它就是卡在那裡。
療癒來自內在?這是一種自我催眠或暗示嗎?如果可以來自內在,那還要醫療做什麼?我就是辦不到需要幫忙啊。
接納情緒,但又問題導向,感覺好分裂。


                                    Image by Amber McAuley from Pixabay 

當我遇到這些疑問或質疑時,我想到了那個遊戲室的場景。
孩子的不安、興奮、猶豫在那天下午的遊戲室裡來來去去。媽媽像港彎一樣等待、注視、恰到好處地回應著他,不過分誇大地,也不粉飾太平,孩子的情緒仍然在,但不影響阻礙他追求目標。成長、療癒傷痛如何發生?就在那位母親和孩子的互動裡,母親的看顧協助了這個過程。



正念練習或自我疼惜(self compassion)都強調一個概念是,用慈愛的態度、不評價地覺察自己,如果把它想成一個「必需」,那或許有些刻意費力,但若是回憶起那個場景,就會想到,這樣的練習,其實是在微調內在的照顧者角色,那樣如如不動、觀注、慈愛的陪伴,這是照顧情緒,愛自己的不二法門。




除舊佈新

最近看起了Netflix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有一集房子的男女主人要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於是想要整理出空間迎來新階段的生活。但,這個整理男主人遇上了一個難題,大部分的東西都有他無法捨棄的意義連結,比如:160雙鞋,大多數的收藏是全新的但是已經脫膠或小時候買的現在不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