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跟心理師聊一聊 ? (給青少年)



為什麼要找心理師?
1)    心理師可以陪你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陪伴你去整理你的想法、情緒和困擾。

2)    角色不重疊:心理師不會是同時在你生活裡幫你打分數的關係人。這樣子的關係,可以幫助讓我們在探討想法和感覺時,多一些自在和和專心。



臨床心理師是什麼?
A:屬於醫事人員的一種:
1、需要由教育部認可的臨床心理研究所畢業。通過一年全職實習和通過國家考試及格。
2、執業時需於所在主管機關(衛生署/衛生局)進行執業登記,並領有執業執照。
3、執業時需加入地區心理師公會,若有違反法令、章程或專業倫理規範之行為者,受公會決議和處理。

★想要查詢合格醫事人員,可至「醫事人員查詢」

哪裡還找得到心理師?
1、醫院(身心科、精神科、兒童心智科...等)
ü   自費:費用較高。但等候的時間通常較短。
ü   健保:費用較低。但需由醫師評估你的需求與院內現有資源後,方轉介。轉介後視各家醫院的等候心理治療的人數而定,但通常等待時間相對長且有次數上的限制。
2、心理治療所:由臨床心理師主持,多採預約和自費的形式。
3、教育部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駐點服務學校)、基金會、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等。接受心理治療的流程和費用視機構規定不同。


行前

Q:要我跟心理師講話,是老師或家長覺得我有毛病嗎?還是他們覺得我很煩或很怪,所以把我推給另一個人?
A:當家長或老師覺得有一個心理學相關知識和實務經驗的人,可以提供一段固定的時間,專心的陪伴你討論困擾,可以更能幫忙你的時候,他們會建議你跟心理師一起談一談。當然,他們仍然持續的關心你。

Q:跟心理師聊,跟朋友聊天或和老師講話有什麼不同?
A
1)    朋友間的聊天,多是我聽聽你說你的事,你也聽聽我說我的事。但是跟心理師會時談的焦點主要在你的身上,會專注在你想討論的議題上(比如:困擾或轉變的期待),去探索你的想法和感受。
2)    心理師不是指導者,通常不會一直告訴你怎麼做才是對的,需要你的幫忙,想一想和說出來你的想法、感覺和需求,一起在你的議題上討論什麼調整是你做到和適合你的。若是平時有不知道該跟誰討論,或者擔心講出來會被評價或覺得奇怪的議題,也可以試著在這個安全的空間和時間裡坦白說來。

行動
Q:在會談室裡會做什麼事?
A:主要透過談話的形式,有時候會輔助牌卡、畫圖…等材料,這些是為了協助你去感受和表達。有時,也會透過測驗來增加了解你的資訊。

Q:怎麼樣做,會談會比較有效?
A
1)    想一想你的期待:會談的內容由你和心理師共同投入和討論,可以的話嘗試準備和主動提出你想談的內容,這樣才有機會往你覺得有效的方向去。
2)    你才是自己的專家:心理師會陪伴你去認識你行為背後的感受與想法,陪你討論適合你的改變計劃和嘗試。
3)    有不舒服的感覺是常見的:在會談過程可能會有一些感受,比如說「緊張」,這是常見的,你可能擔心心理師聽不懂或不理解你的感受或想法。嘗試新的方式因應或是互動模式時(可能你並不習慣向別人透露你的心事),也會讓人容易感到焦慮和壓力。或者,會談中提及過去盡量不去碰觸的想法和感覺時,也可能讓人不舒服。有這些感受並沒有關係。你可以幫心理師的忙,跟心理師表達出你的狀態,比如:「我現在還不想談這個」、「我的想法/感覺不是你說的那樣」,這樣可以幫助他更理解你。另外,每個人的開放和嘗試的速度不同,你可以跟心理師討論,用你能接受的步調往下行進。
4)    有疑問,可以提出來:在合作過程有疑問,比如:會談的時間、十分擔心和不確定心理師在說什麼或有什麼想法…等,提出來吧~
5)    你有中止的權利:如果覺得心理師在評價你,談論的主題、方式或態度你不太舒服,請提出來討論,這也許是雙方的表達和理解間不同而來誤解,需要有澄清的機會。如果表達和討論後,仍持續感到心理師的攻擊性,或許可以跟心理師討論中止,並找其它適合的資源。
6)    改變需要嘗試和練習:先在一個相對安全的治療關係裡,嘗試不同的因應模式,再慢慢地把改變擴散到日常生活中,需要時間練習和應用。

Q:第一次去要說什麼?做什麼?
A:心理師在第一次通常會想要知道你怎麼看待目前自己的狀態,來會談的想法和期待,了解澄清你對心理治療的想像…等等。

Q:一次就把所有的事情講完,心理師就會給我解答嗎?要談到什麼時候才會好?
A 症狀或困擾常是長期累積而來的,認識和練習改變需要時間。所以通常會安排一週一次,一次50分鐘。每次談完到下一次會談的時間,可以消化會談裡的發現和想想疑問之處,可以練習一起想出來的策略,並在下次帶回來討論。若要觀察到變化,通常要8-12次的會談,且在盡量每週一次條件下,但變化的程度仍視每個人的需求和狀態而定。
*以上提到的一週一次,一次50分鐘的安排,仍需視每個心理師的評估和學派等因素不同,而有考量和安排上的差異。

Q:如果心理師說建議轉介兒童心智科/身心科/精神科醫師一起幫忙是為什麼?
A:當心理師在了解你的過程中,發現你的某些狀況同時受「生理性」的因素強烈影響時,就會建議同步搭配兒童心智科/身心科/精神科醫師一起評估是否需要使用藥物或其它的方式來協助調整身體的狀態。

Q 吃藥比較好還是心理治療比較好?
A:有的人適合短期的心理治療,有的人可能需要長期的心理治療才能有調整,有的時候需要搭配醫生的評估並服用藥物。有的人則可能適合單純的藥物治療。不管是哪一種,若能釐清期待、嘗試信任、主動、耐心和溝通討論,會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結束
Q:什麼時候結束會談?
A:當你覺得困擾已經解決或者緩解到不對你的生活裡造成困擾,可以跟你的心理師討論並準備結案。

Q:對心理師來說,我重要嗎?會不會記得我?結束後可以當朋友嗎?
A:在心理師的倫理守則裡規定,為避免對當事人造成傷害,心理師與當事人在治療關係結束兩年內需與當事人保持「治療/諮商者和當事人」的專業關係。但是,結束一個關係和分離,可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這是你的疑問,可以把這個議題留在會談裡,跟你的心理師討論這些感受和想法。

除舊佈新

最近看起了Netflix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有一集房子的男女主人要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於是想要整理出空間迎來新階段的生活。但,這個整理男主人遇上了一個難題,大部分的東西都有他無法捨棄的意義連結,比如:160雙鞋,大多數的收藏是全新的但是已經脫膠或小時候買的現在不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