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

我的孩子霸凌別人


爸媽被叫到學校。老師說,你的孩子霸凌別的同學。

錯愕、羞愧、困惑、憤怒。

爸爸說,我會帶回家好好管教。
媽媽說,他心地不錯啦,不是故意的,應該是覺得好玩而已,沒有惡意。
爸媽說大家都在網路上說,我們沒有教,身教不好才這樣。可是,我們家沒有人會這樣子,他在家也都好好的,我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
                                    

                                        Image by Henryk Niestrój from Pixabay 

霸凌是一種攻擊性的行為,有意地、重覆地讓另一個人受傷或不舒服,它包含肢體、語言或細微的行動(比如:排擠、孤立)。

霸凌無所不在,出現在權利不對等的時候,出現在無法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感受的時候,出現在內外團體的時候。在不同的種族文化(原民、漢人、都市、鄉下、新移民、外省人本省人…)、社會地位(貧窮、犯罪、性工作者…)、身心障礙、LGBT、成績表現、各種弱勢、甚至是你擁有別人缺少的能力或優勢之間。在網路酸民、肉搜之間。在學校,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職場,上司下屬、同事之間、老鳥菜鳥之間,出現在家庭裡,夫妻、親子、手足之間。有人的地方,就有機會出現。霸凌有時候很自然的出現了,你我或許都曾經當過霸凌者、旁觀者、受害者。

                                            Image by Alexas_Fotos from Pixabay 

霸凌的行為背後由複雜多重的因素組成,除了寫悔過書、被記過、退學,我們要如何面對孩子霸凌別人,陪他成長?這裡有幾個方向給您參考:
  • 反思家庭裡存在的刻版印象:每個家庭的背景不同,擁有對不同群體的既定印象很正常。但是刻版印象會帶來快速武斷的想法,容易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而這樣的想法如果不注意,它可能會演變成施暴的理由,就像海賊王裡的魚人霍迪瓊斯,從小沒有經歷過人類暴行的他,抱著從小耳濡目染人類就是醜惡的信念,不顧一切的仇視和行惡,並將其視為正義之行。如果這次的事件涉及了這樣的議題,是全家人好好認識不同的群體,和調整態度的時機(不一定要喜歡,但要保持尊重)。
  • 攻擊性的情緒哪裡去了:攻擊是人的本能之一,其中有自我保護的功用在,孩子平常的憤怒是可以好好地表達出來和被試圖理解的嗎?還是您通常回應的是「這樣什麼好生氣的」、「這樣沒禮貌」、「怎麼可以對長輩不高興」。需要壓抑情感,隨時帶著面具過活,孩子難能學習面對和處理情緒的方法,大概只能壓抑或悄悄地發在比自己弱勢的對象身上。
  • 孩子認可自己的個人價值嗎?孩子都怎麼形容自己,能夠形容出來嗎?是負向的描述嗎?或者雖然說得很正向但感覺像在開玩笑,再多問一點他就閃啊躲啊的說不清楚。除了功課以外,平常試著回應孩子好的地方,也聽聽看孩子覺得自己哪裡好。知道有人懂自己價值何在和能夠有穩定自尊的孩子,通常相對能不靠貶低他人來增加自己的自信和歸屬感。
  • 你們的關係:聽孩子說話了嗎?有被同理經驗的人,才能同理別人。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說出他可能的感受跟他核對。曾經被站在同一邊一起思考的人,比較有機會去站在另一方的身邊,感受他可能的痛苦,這樣的話,你的孩子比較有機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為自己停下來。
  • 身教,孩子從我們身上學習與他人互動的方式:我們在情緒失控的時候痛揍孩子嗎?我忽視孩子的痛苦當作沒這回事嗎?我因為我個人的價值觀(如:成績)輕蔑他,把他說的一文不值嗎?我無視他的抗議嘲弄他?如果有,那我們或許思考一下,先把孩子當成一個需要尊重的陌生人,我們的行為怎麼樣才合乎情理,試著調整一下。
  • 相互支應的社會系統:其實這些方向,要用在孩子身上前,可以先用在自己身上試試看,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每個都不一定容易。身為大人的我們也同樣有機會在家庭關係裡、職場裡、社會上經驗到各式的霸凌場域,當我們能當那個破除、預防霸凌氛圍的一份子,可以讓這個社會有更多相互支應的力氣,這樣的善意或許有機會回應到您的孩子身處的世界。

                          Image by PublicDomainPictures from Pixabay   

除舊佈新

最近看起了Netflix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有一集房子的男女主人要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於是想要整理出空間迎來新階段的生活。但,這個整理男主人遇上了一個難題,大部分的東西都有他無法捨棄的意義連結,比如:160雙鞋,大多數的收藏是全新的但是已經脫膠或小時候買的現在不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