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偶是從小耳熟能詳的故事。鎮上住了一個老爺爺,爺爺善長雕刻木偶,沒有小孩的老爺爺時常覺得孤單,有一天爺爺製作了一個小男孩木偶跟他聊天、時常拉拉他的手腳陪他跳舞,到了晚上,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仙女來到爺爺的家,用魔法棒輕輕地點了點小木偶,小木偶動了起來,眼睛眨啊眨,看著爺爺對他微笑、環顧四週,對事物好奇。他擁有了生命。
Image by jacqueline macou from Pixabay
我遇過這樣的小木偶。
小木偶由社工帶來做評估,約莫一歲半。小木偶到遊戲室時,只是站著,面無表情,眼睛木然地張著,我靠近孩子、叫喚孩子、輕輕拍拍孩子,孩子就是站著,沒有抬頭看一看來的陌生人是誰,也不會注意陪他來的社工悄悄地往後退了一點,也沒有任何緊張退縮身體反應,他就是沒什麼反應。但很奇妙的事,發生在半年後,這半年他從忽視他的原生家庭離開,在寄養媽媽家生活。他的寄養媽媽在半年以後,帶他來進行追蹤評估。孩子到陌生的地方,看到陌生的我靠近,會抱著寄養媽媽的腿,好奇又害羞地帶著笑觀察我,他會追視我的每個舉動,隨著我的示好和寄養媽媽的鼓勵與安撫,他會慢慢地放鬆下來和接受我的邀請,雖然語言的表達還是只有少數的疊字,但是他就像被灌入生命力一樣,活起來了。
Image by RitaE from Pixabay
「依附」的魔法
早在70年前就有科學家注意到這樣的一群孩子,在戰時大型的收容機構裡,這些不滿一歲的孩子由很少數的工作人員照顧,研究者發現就算在生理上給予了充足的食物,但缺少照顧者的互動,這些孩子多安靜的躺在嬰兒床裡,少會玩玩自己的手腳、少對週遭訊息好奇和有反應、對照顧者也少有笑容或其它的情緒反應,長久的追蹤這些機構化的孩子,發現孩子在面對情緒性的表情時,腦部反應較低,難區辨表情的差異,杏仁核較大,情緒調節的能力較弱,當孩子辨識他人情緒表情和自我調適情緒有較大的困難時(比如:顯得白目、容易情緒爆炸或對警告危險充耳不聞…),在交朋友或適應團體生活上容易碰壁、挫折和抓不到不說自明的社會規則。
註1:杏仁核是腦中處理情緒的部位之一,當它的體績較大時,對情緒訊息的活化度較高,就像一個過於敏感的警鈴,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它就高分貝的尖叫。
安全依附對日後情緒調節的影響
小寶寶透過天生的訊號發送能力,把爸媽叫到身邊,透過與父母互動的經驗,小寶寶會內建一套內在的運作模式,當爸媽不在身邊的時候,這個內在運作模式就會是一種安全基地,在壓力大的時候,可以用爸媽安撫自己的方式對待自己,比如,我們可能看過小小孩在嚇一跳後會拍拍自己的胸口試著讓自己平靜。
Image by Rotaru Florin from Pixabay
所以,回到生活上,建立依附關係到底小寶寶哭鬧時,要不要理他?
現代社會在雙薪家庭的狀況下,請了二個月的產假後,為了經濟考量和生涯發展,父母往往需要回到職場上。孩子白天送保母,晚上帶回來照顧,夜裡能不能睡過夜就成了父母休息品質的影響因素。寶寶一哭鬧就理他,會不會讓他養成壞習慣,想到就哭,讓爸媽疲於奔命?
幾項原則給爸媽參考:
1、適應年齡發展的期待,不要揠苗助長:
孩子的胃容量還在慢慢長大,影響睡眠的褪黑激素還在努力的增加分泌的量。寶寶晚上不睡,無法一次喝下你期待他完食的量,不是在耍賴、搗蛋或為難你。挫折的時候,記得也安慰一下自己或爸媽間可以協調分工一下,減低疲勞的程度。記錄下寶寶的睡眠時間與飲食量,認識寶寶的需求,也可以讓你更了解孩子的成長變化,對自己多點信心。
2、個體有差異 ,有賴爸媽對孩子的需求觀察:
在進行戒夜奶、睡隔夜的作息訓練時,如果想透過拉長間隔時間來增加寶寶的彈性,請注意寶寶可以忍受的挫折程度,不要讓寶寶太過無望。約4個月以前的寶寶面對訊息刺激(比如:肚子餓),自行調節情緒的能力較弱,很需要照顧者安撫和協助轉移注意力,完全不理會寶寶的訊息可能會讓孩子太過挫折喔。
有的爸媽說「矣,我家的孩子沒有特別訓練,自然的就慢慢睡隔夜和延長喝奶的間隔時間了」。有的家長則是每天頂著熊貓眼,己經按照網路上的訊息照表操課,孩子還是那樣,而且反而顯得退縮、易被驚醒、或反應木然。每個孩子不一樣,身體器官的成熟速度、天生氣質的差異,有些孩子天生堅持度高、對不舒服(比如:餓的感受)特別敏感、反應強度特別強…所以網路上分享爸爸媽媽分享的方法,不盡然都適用自己的寶寶喔。
3、百歲派或親密育兒派? 敏感的照顧
研究發現,當家長的對寶寶的照顧模式是穩定地在恰當的時機和正確地回應寶寶的需求,孩子有較高的比例屬安全型的依附。過度的遵守百歲派的訓練無視孩子的挫折和無助影響孩子發展安全感,不論孩子在做什麼都一再地打斷他要跟孩子互動或把他拉在身邊的親密,同樣會讓孩子挫敗,影響他發展獨立能力。
Image by Stephanie Pratt from Pixabay
與寶寶互動像在練習跳一支雙人舞,來來回回,調整同步雙方的步調,補充完各式的育兒知識後,請爸爸媽媽記得應用時,也要注視寶寶、自身和伴侶之間的狀況,保持適當的彈性喔。祝福爸爸媽媽在這個奮鬥過程裡也能經驗幸福的育兒時光。
憂鬱的母親,對孩子的呼喚,有困難回應。(書:父母…)